为什么想做风控?这个问题,不只关于“不犯错”

恒生指数 (3) 2025-08-08 05:05:10

为什么想做风控?这个问题,不只关于“不犯错”_https://www.lansai.wang_恒生指数_第1张

很多人问我,为什么会选择风控这个领域,尤其是在大家都在追逐增长、追求“快”的当下。其实,这个问题听上去简单,但背后牵扯的东西,远不止是“把风险管好”那么表面。甚至,在行业里,很多人对风控的理解,都有些……嗯,怎么说呢,不够到位。

从“堵窟窿”到“筑基石”的认知转变

我刚入行那会儿,风控更多的是一种“灭火队”的角色。哪里出了问题,哪里就有风控的影子,大家好像觉得我们就是来“抓人”、“罚款”的,生怕自己因为各种规则被盯上。这种心态,其实挺普遍的。大家更关注的是“这个业务能不能做”,而不是“这个业务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,能不能做得更好、更稳健”。

后来,随着业务的发展,特别是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起起伏伏,我们开始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,风控绝对不能只停留在“堵窟窿”的层面。它更应该是一种前置的、内生的能力,是支撑业务健康、可持续发展的“基石”。你想想看,一个企业,如果连基本的合规、风险识别都做不好,谈什么长期发展?用户信任从何而来?

举个例子,早期做信贷审批,我们可能更侧重于查征信、看流水。但这远远不够。后来才意识到,还需要考虑欺诈团伙的模式,需要识别那些变造信息的手段,甚至需要预测用户在不同经济周期下的还款能力变化。这些,都不是简单的“照章办事”能解决的,需要的是更深入的洞察和更前瞻的判断。

“不懂业务”的风控,都是伪风控

这是我在实践中反复验证的一个观点。很多时候,风控部门和业务部门之间,总会隔着一层“看不见的墙”。风控觉得业务部门“激进”,业务部门觉得风控“保守”。但说到底,如果风控不懂业务的逻辑、不理解业务的痛点、不知道业务的边界在哪里,那他的“控”就会变成一种无效的“阻碍”。

我记得有一次,我们负责一个新业务线的用户准入规则。业务方希望能尽可能大地获取用户,但我们发现,一旦放宽某个参数,潜在的欺诈团伙就会大规模涌入,导致整体坏账率飙升。当时,我们不是简单地把业务方“毙掉”,而是花了很多时间去和他们沟通,解释为什么那个参数那么关键,它的背后是什么样的风险模型在支撑,以及我们尝试过哪些其他更温和的替代方案。最终,通过调整其他变量,并且引入了一些人工复核的节点,在兼顾了用户体验和风险控制的前提下,达成了业务目标。

这个过程,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能力,更重要的是对业务流程的理解,对数据背后逻辑的推理,以及与业务团队有效沟通的能力。我享受的是这种“找到平衡点”的过程,而不是一味地“说不”。

风险的味道,藏在每一个细节里

为什么想做风控?因为我觉得,风险的信号,往往就藏在那些最不起眼的地方。那些别人可能觉得“正常”的现象,在风控的眼里,可能就是潜在的危机。“用户行为”里的微小异常,“交易流水”中的细微变动,“客服反馈”里的一闪而过的信息,都可能是一个大风险的早期预警。

比如,在电商平台的欺诈识别中,我们不仅仅看用户的buy记录,还会分析他的浏览路径、停留时间、加购行为,甚至他使用的设备信息。当某个新用户,在短时间内,大量地浏览同一类商品,并且频繁地添加到购物车,但又不下单,或者下单后又迅速取消,这种“反常”的行为,就可能是在测试支付环节的漏洞,或者是在进行账户盗刷前的“踩点”。

这种“挖掘”的过程,对我来说,就像是在解一道复杂的谜题。你需要把零散的信息拼凑起来,形成一个完整的画像,然后才能判断其中隐藏的风险。这个过程,充满挑战,也充满成就感。

关于“试错”和“反思”

当然,风控也不是永远都能“一击即中”。我们也会犯错,也会有判断失误的时候。我曾经参与过一个项目,我们花了很长时间设计了一套精密的模型,用来识别“恶意套取优惠券”的用户。但上线后才发现,这套模型在过滤正常用户时,误伤率太高,导致大量真实用户体验受到影响,业务增长因此停滞。当时,我们确实经历了一段非常艰难的时期。

但正是在这样的“失败”中,我们才有了深刻的反思。我们开始复盘,是模型本身的逻辑有问题,还是数据维度不够,亦或是业务场景的理解不够透彻?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,什么样的“证据”才能构成一个有效的风险判断,什么样的“犯错”是可以容忍的,什么样的“犯错”则需要我们立刻止损。这种从错误中学习,并且快速迭代优化的能力,对于风控来说,是生命线。

对我来说,选择风控,不仅仅是因为它重要,更是因为它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、不断思考、不断与时俱进的领域。你不能靠一套老旧的规则吃一辈子,你必须时刻保持警惕,保持好奇,去理解那些不断变化的风险,去构建更有韧性的防线。这是一种挑战,也是一种修炼。

THE END
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