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手镯多久能戴通透?”这问题,我老听人问,尤其刚接触一些玉石、水晶的朋友。感觉大家都在一个似的起点上,都想知道个“标准答案”,好像戴够了时间,它就能自动“开窍”变透亮。其实,这事儿没那么简单,也没那么绝对。
咱们先说说这“戴通透”是怎么来的。很多时候,我们说的“通透”,尤其是在说一些半宝石,比如一些蜜蜡、绿松石,甚至是某些处理过的玉石时,是指它在长期佩戴过程中,由于人体油脂、汗液的滋润,以及和皮肤的摩擦,表面形成一层温润的光泽,甚至内部的纹理、棉絮在光照下看起来更清晰,显得更有“灵气”。这更像是一种“盘玩”或者“养护”后的效果,而不是它自身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。
但是,也得区分开来。比如翡翠,它本身就是矿物晶体,质地是否通透,主要看它的种水。种水好的翡翠,本身就比种水差的要透。你天天戴,它只会让你表面的包浆更厚实,光泽更油润,但它内部的晶体结构不会因为你戴着就凭空变得更“透”。那些指望戴几年就能让一块“干干巴巴”的翡翠变得像玻璃种一样通透,那多半是美好的愿望。
另外,还有一些人说的“通透”,可能是指它本身的杂质或者棉絮变少了,或者变得不那么显眼了。这个倒是有一点点可能,尤其是一些有一定吸附性的宝石,比如绿松石,长时间佩戴,人体油脂可能会渗透进去,让原本干涩的表面变得油润,颜色也可能加深,看起来会觉得“通透”了一些。但这里面也有个度,不是所有东西都能这样。
我接触过的客户里,有戴了几年蜜蜡,觉得越戴越透亮的,也有戴着一些普通质感的玛瑙,感觉它在光线下反而有了些许“温润感”。这跟宝石本身的材质、密度、有没有经过优化处理,甚至佩戴者的生活习惯都有关系。
比如,我有个朋友,特别喜欢戴一块颜色比较浅的南红玛瑙。她基本不怎么刻意去盘,就是日常戴着,洗手、做家务什么的也懒得摘。几年下来,那块南红的表面确实比刚买的时候要亮一些,颜色也显得更饱满,尤其是在阳光下,能看出一点点油润的光泽。但这块南红本身种水就不错,算是比较“干”的那种,所以这种变化,我更倾向于认为是表面包浆和油脂渗透带来的效果。
但我也见过一些刚入行的朋友,买了一块内部有很多棉絮的石英岩质地的手镯,希望能戴着戴着就“戴通透”了。结果几年下来,除了手镯表面可能有点划痕,内部的棉絮纹理基本没啥变化。这种情况下,你再怎么戴,它都不会变成玻璃种。说白了,材质决定了它的基础属性。
如果非要说哪些东西比较容易在佩戴中展现出“通透”或者“温润”的感觉,我个人觉得,像一些品质不错的蜜蜡、琥珀,还有一些本身就带有天然纹理的绿松石、珊瑚,这些材质相对来说,更容易因为人体油脂的滋润而产生包浆,使得原本略显干涩的表面变得温润,光泽也会有变化。当然,前提是它们的底子不能太差,否则再怎么养,也难有质的飞跃。
还有些半成品或者原石,经过打磨抛光后,可能表面会有一些细小的磨损痕迹,佩戴一段时间,人体油脂填补这些痕迹,也能在视觉上产生一种“更透”的感觉。
其实,对于“手镯多久能戴通透”这个问题,我觉得更多的是一种对宝石“养护”的期待。但有时候,咱们也得理性看待。不是所有宝石都能越戴越“通透”,也不是说不“通透”的宝石就不好。很多时候,宝石的美,在于它本身的质地、颜色、纹理,以及它带给你的感觉。
比如说,有些人喜欢戴石英岩质地的手镯,或者一些颜色浓郁但质地不够“透”的玛瑙,它们的“皮实”和耐磨,本身就是一种优势。你不必担心它会轻易磕碰出伤痕,也不必过于在意它是否“通透”。享受它在你腕间带来的这份稳定和踏实,也是一种很好的体验。
如果你确实希望通过佩戴让宝石更显温润,我倒有几点小心得。首先,尽量保持宝石表面的清洁,但不要过于频繁地用化学清洁剂。人体自带的油脂就是最好的“养料”。其次,避免与硬物直接接触,剧烈的碰撞和摩擦,反而可能造成损伤,影响它本来的光泽。最后,心态要放平,不要抱着一种“必须戴成什么样”的心态去强求,顺其自然,享受这个过程。
而且,有一点也得提醒大家,市面上有一些所谓的“优化”处理,可能会让宝石在短时间内看起来很“通透”,但这种通透往往是短暂的,甚至可能对宝石本身造成不可逆的伤害。所以,在buy时,了解清楚宝石的材质和是否经过处理,是非常重要的。我个人更推崇的是自然佩戴过程带来的那种温润感,那是时间沉淀下来的美,是独一无二的。
下一篇
已是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