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到如何开拓意外险市场,很多人脑子里第一反应可能是“价格战”或者“渠道下沉”,但说实话,这两条路现在都挺卷的。感觉大家好像都扎堆在报低价,或者想着往县城、乡镇去推,但实际效果嘛,得看你怎么做。我这些年接触下来,感觉很多时候方向错了,后面再怎么努力也是事倍功半。
咱们先别急着谈怎么“开拓”,而是想想,现在市场上大家对意外险的认知到底是什么样的?很多人一听意外险,就觉得是那种几块钱、十几块钱的,保额不高,保障内容也普普通通。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过去几十年,特别是互联网初期,大家拼命推的就是这种“口粮险”。没错,这种产品确实普及了,但同时也把意外险的价值感给拉低了。
你想啊,现在大家对风险的认知不一样了,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更高了。一场意外,除了直接的医疗费用,可能还有误工费、护理费、甚至精神赔偿。如果一张意外险保单,只能赔个几千块,那它在消费者心中,真的是“有用”的保险吗?我看到很多同行还在推那种千篇一律的、保额只有几万的意外险,给客户的感觉就像是“聊胜于无”。
所以,我觉得“开拓”的第一步,是得把意外险的“价值”重新拔高。我们要让消费者明白,意外险不是“便宜货”,它也可以很“精”,很“够用”。怎么做到?就是从产品设计上下功夫,提供真正能解决客户痛点的保障。
说到产品设计,我一直觉得咱们做保险的,有时候过于追求“大而全”,结果反而是“啥都沾点,啥都不突出”。意外险也是一样。市面上大多数意外险,都是包罗万象,但细看条款,很多责任的免责条款非常多,或者免赔额很高,真正能赔付的场景其实很有限。
我举个例子,现在很多户外运动爱好者,像登山、滑雪、潜水,这些活动的风险系数比我们想象的要高不少。但是,你去找一份纯粹的、能覆盖这些高风险运动的意外险,真的不容易。很多“包含”的意外险,里面的条款限制可能比保障内容还要长。这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空白。
我们自己也尝试过,针对一些特定人群,比如经常出差的商务人士,设计一款“差旅意外险”,不仅覆盖旅途中的意外,还加入了航班延误、行李丢失等附加责任。还有像建筑工人、高空作业人员,他们的职业风险比一般人高得多,理应有更专业、更高保额的意外险产品。但这背后需要专业的数据分析和精算支持,不是一句“我要做一个高保额意外险”就能解决的。
当产品有亮点之后,渠道自然是关键。但“开拓市场”并不是简单地把产品放到所有第三方平台去卖,也不是一味地往低线城市“推销”。我认为,渠道创新更在于“场景化”的触达。
我们看到一些不错的案例,比如在一些大型活动现场,像马拉松、演唱会,提供现场的“一次性”意外险。这种产品的特点是,保费低廉,buy便捷,保障时间明确。虽然单笔保费不高,但它的触达场景非常精准,客户的即时需求也得到了满足。而且,这种方式还能顺带进行品牌宣传。
还有一种思路,是和行业进行深度绑定。比如,和一些健康管理机构合作,为参加他们的体检套餐的客户,附加一份与健康相关的意外保障,或者是在他们接受特定医疗服务时,提供一份术后恢复期的意外护理保险。这需要我们跳出传统的保险销售思维,去理解不同行业的痛点。
最近我也在观察一些同行,他们会尝试和一些旅游平台深度合作,在用户预订机票、酒店的时候,顺带推荐一份包含旅行意外、航班延误、医疗救援的综合意外险。这种做法,就是把保险嵌入到客户已经形成的消费习惯里,无感化buy,同时又能提供实实在在的价值。
说到底,做任何保险业务,风险管理都是根基。尤其是在开拓新的细分市场时,对风险的判断就更加重要。你想开拓高风险职业人群的意外险市场,那你就必须得深入了解他们的工作场景、事故发生率、以及已经有的防护措施。这不是凭空想象,而是需要实地调研,甚至要和行业内的专家、安全工程师去交流。
我记得我们曾经尝试过一个针对特定高风险行业的项目,因为前期对行业风险的评估不够深入,导致后期的赔付率远高于预期。虽然最终项目调整了策略,但确实付出了不少代价。从那以后,我们对“数据驱动”和“专业背书”的重视程度就大大提升了。
不仅仅是销售人员,公司的核保、理赔、精算团队,都需要同步去理解这些细分市场的特点。否则,你就算卖出去很多保单,到头来如果赔付环节出现问题,反而会损害公司声誉,也让“开拓”变得毫无意义。
最后,我认为,如何开拓意外险市场,也不能单打独斗。尤其是在一些新兴的、细分化的领域,单靠一家公司去摸索,成本太高,效率也低。
现在有很多创新型的科技公司,他们在特定场景下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用户画像。我们可以考虑和他们合作,借助他们的平台和数据能力,去触达那些我们传统渠道难以覆盖的客户群体。比如说,一些专注于运动健康管理的APP,他们可能比我们更了解用户的运动习惯和风险偏好。
当然,合作的关键在于利益的合理分配和风险的共担。你要能拿出有吸引力的产品和有价值的合作模式,而不是仅仅把他们当作一个“获客渠道”。真正的合作,应该是共同构建一个新的、更有价值的生态。
下一篇
已是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