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宝盈是什么?”这问题,问出来的时候,往往不是真心想知道一个定义,而是想知道它到底能不能“管用”,有没有实际价值。毕竟,很多时候,新概念层出不穷,听起来都挺高大上,但落地到实际操作,要么是空中楼阁,要么是雷声大雨点小。
说实话,刚接触“宝盈”这个词的时候,我也觉得有点懵。最初听到的,大概是在一些行业交流会上,大家谈论着“提升用户留存”、“激活沉睡用户”、“精细化运营”的时候,它就这么被提出来了。给我的第一印象,有点像是一个更高级的、更系统化的用户关系管理工具,或者说,一个把用户生命周期管理做得更透彻的方案。
但深入了解之后,发现它不仅仅是一个工具,更像是一种理念,一种指导我们如何跟用户打交道的思想。核心目的,大概就是围绕着“用户生命周期”这个轴,从获取用户、激活用户、留住用户,到最终让用户为我们创造更多价值,这样一个全流程的优化。说白了,就是把原本分散的、零敲碎打的用户运营行为,整合成一套有逻辑、可衡量、可迭代的体系。
当然,不同公司、不同行业理解的侧重点可能略有不同。有些可能更强调数据驱动的分析,通过用户行为数据来预测用户需求,提前干预;有些可能更注重内容和体验的个性化,用千人千面的方式去触达用户。但万变不离其宗,都是为了让用户“活”得更久,并且在这个过程中,用户满意,企业也受益。
我们公司最早尝试做用户生命周期管理的时候,其实挺“野蛮生长”的。就是想到什么做什么,用户不活跃了,就发个短信提醒一下;新用户来了,就送个小礼品。效果嘛,可想而知,非常有限,而且成本高。后来,我们才慢慢意识到,需要一个更系统的框架。
比如说,在用户获取阶段,我们以前可能只关注“来了多少人”,但有了“宝盈”这个概念的指导,我们就会去思考,“来的是什么样的人?他们大概率会转化为哪一类用户?我们应该如何引导他们?”这就要求我们在渠道选择、广告投放、落地页设计上,都要考虑到用户的后续留存和激活。
到了用户激活阶段,就更细致了。用户注册了,但一直不使用核心功能怎么办?这时候,“宝盈”的理念就会引导我们去分析用户不激活的原因,可能是产品引导不够清晰,可能是没有找到他们的兴趣点。于是,我们就会尝试推送针对性的新手教程、产品使用技巧,甚至根据用户的兴趣画像,推荐他们可能感兴趣的功能模块。这是一个持续试错和优化的过程。
当然,做“宝盈”也不是一帆风顺的。我们最开始的时候,为了追求数据的“好看”,可能会设计一些“诱导性”的活动,比如限时折扣、满减优惠,结果发现,虽然短时间内数据看起来不错,但用户留存率并没有实质性提升,甚至很多用户只是为了薅羊毛而来,一旦优惠结束,就立马消失了。
还有一个反复遇到的问题,就是“数据孤岛”。很多时候,用户的行为数据分散在不同的系统里,CRM、埋点系统、营销自动化平台等等,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用户视图。没有一个清晰的用户画像,我们就很难去做精准的触达和个性化的运营。所以,打通数据、构建数据中台,就成了推行“宝盈”过程中不得不解决的难题。
有时候,团队内部的认知也存在差异。有的同事觉得,用户只要还在用我们的产品,就是“留住”了,而有的同事则认为,只有用户持续产生价值(比如消费、分享、推荐),才算得上是真正的“宝盈”。这种对“留存”和“价值”的定义不同,会导致我们在运营策略上出现分歧,事倍功半。
在我看来,“宝盈”的实现,离不开几个核心要素。首先是 数据 ,没有数据,一切都是空谈。用户行为数据、交易数据、反馈数据,这些都是我们理解用户、驱动决策的基础。我们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数据采集和分析体系,能够描绘出清晰的用户画像,识别出用户的生命周期阶段和潜在需求。
其次是 个性化 。用户不是机器人,他们有自己的偏好和习惯。千篇一律的推送和营销,只会引起反感。我们需要根据用户的个体特征,提供个性化的内容、产品推荐、服务体验,甚至沟通方式。这要求我们有强大的用户分群能力和内容生产能力。
最后是 互动 。用户不是被动接受者,他们渴望被倾听、被关注。我们要建立顺畅的互动渠道,鼓励用户反馈,及时响应用户的问题和建议,并将其融入到产品和服务改进中。这种双向的、有温度的互动,是建立用户忠诚度的关键。
“宝盈”这个概念,我认为会越来越被重视。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,单纯依靠获取新用户来增长的模式,成本越来越高,效率也越来越低。如何把现有用户服务好,让他们持续为企业创造价值,将是未来企业发展的关键。这意味着,我们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去理解用户,优化用户体验,建立更深层次的用户关系。
当然,挑战依然存在。技术的迭代、用户需求的快速变化、数据隐私的保护等等,都会对“宝盈”的实践提出新的要求。我们需要不断学习、不断调整,才能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,真正实现“宝盈”。
下一篇
已是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