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证券涨完什么涨?”这个问题,估计是很多在市场里摸爬滚打的投资者,尤其是在一波行情过后,最常问也最想知道答案的问题。毕竟,单边上涨的市场是少数,更多时候是风格切换,是板块轮动。我自己在操作过程中,也经常会琢磨这个问题,试图找到一些规律,避免追涨杀跌。但说实话,这玩意儿真没个标准答案,更多的是一种基于经验的判断和对当下市场情绪的解读。
说到轮动,最直接的理解就是资金在不同板块、不同行业之间流动。当一个板块或者一类股票经历了一轮上涨,估值可能就到了一个相对高位,这时候,资金的关注点自然会转向那些还没怎么涨,或者说被低估了的板块。这种轮动,很多时候是跟宏观经济周期、产业政策、甚至一些突发事件紧密相关的。
比如说,过去几年,新能源、科技股有过比较集中的上涨,赚了不少钱。但现在,如果新能源的估值已经很高,再往上空间可能有限,那么资金就会考虑流向那些受益于经济复苏、或者有政策扶持的传统行业,或者说之前被错杀的板块。
一个常见的误区是,总想着找到下一个“茅台”、“宁德时代”。但市场是动态的,不是线性发展的。一旦某个板块涨幅过大,或者说大家一致预期很高的时候,反而要警惕了。有时候,市场的“聪明钱”会提前一步,在大家都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,就已经悄悄布局了。
我记得几年前,有个客户,特别喜欢追那些涨势凶猛的概念股。比如当时有个光伏概念,一路飙升,他就不断加仓。结果呢,一旦市场风向一变,或者某个概念被证伪,跌起来也是丝毫不含糊。那种感觉,就像在坐过山车,赚的时候心脏砰砰跳,亏的时候,心都凉了。
那么,怎么才能捕捉到这种风格切换的信号呢?这确实是个技术活,也是个经验活。
首先,要关注市场整体的估值水平。如果主要指数或者大多数热门板块的市盈率、市净率都处于历史高位,那么就意味着市场的整体风险在提高,资金寻找低估值区域的可能性就更大。
其次,要留意政策导向。国家出台的任何一个重要的产业政策,都可能成为资金流动的风向标。比如,最近对“国九条”的解读,以及后续可能推出的具体措施,都会引导资金去关注那些真正符合国家战略方向、有长期发展潜力的领域。
再次,要观察成交量和换手率。某些板块在上涨初期,成交量是温和放大的,但一旦出现异常放大的成交量,伴随的却是股价的滞涨,这可能就是主力出货的信号,而新的资金可能正在悄悄进入其他板块。
我自己在实践中,也会用一些技术指标来辅助判断,比如均线系统、MACD、KDJ等等。但是,这些指标只是工具,最终的判断还是要回到对基本面和宏观环境的理解上来。
现在谈论“证券涨完什么涨”,其实就是要看下一波的资金会流向哪里。从我个人的观察和判断来看,有几个方向可能值得关注:
一是价值投资领域。在经历了一轮估值修复之后,一些业绩稳定、分红慷慨的传统行业龙头,或者说之前被市场忽视的低估值板块,可能会重新受到青睐。这些板块可能不像科技股那样波动剧烈,但胜在稳健。
二是受益于国家战略导向的板块。比如,国家大力发展高端制造、新材料、生物医药等领域,这些领域可能会涌现出新的机会。当然,也不是所有的相关公司都能沾光,还是要仔细甄别。
三是周期性行业中的反转机会。某些传统周期行业,在经历了多年的低迷之后,如果宏观经济出现企稳回升的迹象,或者行业供需关系发生改变,可能会迎来一轮景气度回升,从而带来股价的上涨。
举个例子,我记得前两年,某个煤炭ETF,在经历了大涨之后,很多人觉得已经涨到头了。但随后,由于地缘政治等因素,全球能源供应紧张,煤炭价格再次飙升,相关公司的盈利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,股价也随之继续走高。这种情况下,如果不去关注宏观大背景的变化,单纯认为“已经涨完了”,可能就会错过机会。
不过,话说回来,在实际操作中,这些判断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。市场情绪的影响非常大,有时候,即使你判断对了方向,但如果时机不对,也可能遭受损失。
我记得有一次,我看到一个医药板块,因为某个创新药获得了突破性进展,市场一下子就炒起来了。我当时也分析了,觉得这个药的临床数据确实不错,公司基本面也还可以,但就是觉得估值有点过高了。所以我选择了一点点买入,并没有全仓。结果呢,没多久,这个领域又爆出了新的负面消息,股价一下子跌了回去。虽然我没有亏大钱,但也没赚到什么,反而错过了其他更好的机会。
所以,学会控制仓位,以及做好风险管理,是比预测“证券涨完什么涨”更重要的事情。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,也不要孤注一掷。即使是看好的板块,也要分批买入,设定好止损点。
在我看来,与其绞尽脑汁去猜“证券涨完什么涨”,不如把重点放在如何构建一个更具韧性的投资组合上。这意味着,你的组合里应该包含不同风格、不同行业的资产,这样即使某个板块下跌,其他板块也可能弥补一部分损失。
比如,可以配置一部分稳健的蓝筹股,用来抵御市场的波动;可以配置一部分有增长潜力的成长股,来博取更高的收益;还可以配置一些债券或者其他低风险资产,来平滑整体的风险。
有时候,市场的“风口”是短暂的,而那些真正有价值、有内在增长能力的公司,才可能在时间的洪流中沉淀下来,并最终为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。 我们在投资时,常常会陷入一种“追涨杀跌”的惯性思维,总想抓住每一个涨停板,又害怕错过每一个上涨的机会。然而,真正的投资智慧,往往在于“不为一时之涨而狂喜,不为一时之跌而悲伤”。
就好比,2023年,很多人都在谈论AI,相关的股票也涨了一波又一波。但仔细观察,你会发现,并非所有与AI沾边的公司都能持续上涨。那些真正拥有核心技术、能够将AI落地并创造价值的公司,才能在时间的考验中脱颖而出。而那些仅仅是蹭热度的公司,则很快被打回原形。
我们公司在给客户做配置建议时,也始终强调这一点。我们不会去过度追逐短期热点,而是更关注公司的基本面、估值水平以及长期的发展潜力。即使是热门赛道,我们也会精选其中的佼佼者,并注重分散投资,降低单一股票或单一板块的风险。
展望未来,市场很难预测。但从目前的宏观环境来看,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可能是不均衡的,地缘政治风险也依然存在。在国内,我们正处于一个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。
在这种背景下,我认为,市场大概率会呈现出结构性分化的特征。也就是说,不是所有板块都会一起涨,也不会所有板块都会一起跌。资金会更加青睐那些真正受益于产业升级、政策支持、并且具备核心竞争力的领域。
所以,当你在思考“证券涨完什么涨”的时候,不妨跳出“板块轮动”的思维定势,更深入地去理解不同行业、不同公司的价值所在。也许,真正的机会,就隐藏在那些不那么“热闹”,但却实实在在解决问题、创造价值的地方。
我常常和团队的伙伴们说,投资不是一个零和博弈的游戏,也不是一场短跑冲刺。它更像是一场马拉松,需要的是耐心、坚持,以及对市场规律的深刻理解。当我们能够以一种更长远的视角去看待市场,去理解“证券涨完什么涨”的背后逻辑,可能我们离成功的投资,也就更近一步。
下一篇
已是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