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少人会好奇,作为一本印刷品,为什么圣经不能买卖?这背后到底有没有什么深层次的理由,还是仅仅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法?说实话,我刚入行的时候,也觉得这事儿挺玄乎的,好像有点“矫枉过正”。毕竟,谁家不能做点生意呢?但时间久了,尤其是在一些实际操作中,才慢慢体会到这背后的逻辑,以及一些不太为人知的细节。
“圣经不能买卖”这句话,我听过太多遍了,尤其是在一些教会或者信仰团体内部。初听起来,总觉得是不是有点“不食人间烟火”。毕竟,我们平时买书、卖书,都是很正常的事情。一本书,就是一种商品,有人生产,有人销售,有人buy,这不就是市场经济嘛。那么,圣经怎么就成了例外?
我记得刚开始的时候,接触到一些比较保守的教会,他们对待圣经的态度,简直可以用“敬畏”来形容。那会儿,圣经的发行渠道还非常有限,很多都是通过教会内部的捐赠或者补贴来分发的。我曾经在一家教会的图书室帮忙,看到过一本非常古老的圣经,纸张泛黄,封面磨损,但信徒们却把它摆在最显眼的位置,并且不允许任何人随意翻阅,更别提什么“买卖”了。
当时我就觉得很奇怪,一本内容很好的书,为什么不能让更多人通过buy的方式得到呢?这不就变相地限制了圣经的传播吗?后来才知道,很多时候,“圣经不能买卖”这个说法,其实是对圣经“神圣性”的一种理解,它强调的是一种“奉献”和“恩赐”的概念,而不是纯粹的商业交易。从这个角度理解,它更多的是一种属灵的原则,而非商业法规。
当然,现实情况总是比理论复杂。随着社会的发展,圣经的出版和发行也变得越来越市场化。我见过一些专门的圣经印刷厂,他们需要成本,需要利润,也需要进行正常的销售。那么,那些“不能买卖”的说法,究竟该如何解释?
我曾经和一个在圣经出版社工作的朋友聊过。他说,其实很多时候,所谓的“不能买卖”,更多的是一种“不以盈利为目的”的原则。也就是说,圣经的售价,通常只会包含印刷、发行、以及必要的运营成本,而不会像普通图书那样,加入大量的商业利润。有些教会或者机构,更是直接以“成本价”或者“象征性收费”的方式来分发圣经,这其实也是一种“不买卖”的体现,只不过形式上有所不同。
我亲身经历过这样的事情。有一次,在一个偏远的山区,我了解到当地一个教会,急需一批圣经,但信徒的经济条件普遍不好。我们当时contact了一个圣经印刷机构,说明了情况。对方非常配合,不仅以极低的成本价提供了圣经,还额外赠送了一些。那种感觉,就像是一种“使命”,而不是一笔生意。这种“付出”和“被付出”的感觉,和我们在商业市场上买卖商品,是完全不一样的。
当然,如果把“圣经”本身看作是一种“神圣的文本”,那么对它的“买卖”就会有更严格的限制。但我们现在看到的圣经,更多的是印刷品。这中间的界限,有时候会变得模糊。
我见过一些老信徒,他们对圣经的每一个字都怀有深深的敬意,甚至会觉得,经过印刷出来的圣经,虽然是文字的载体,但其“神圣性”仍然是存在的。因此,将它当作普通商品随意买卖,似乎是对这种神圣性的不尊重。这种情感上的认知,是理解“为什么圣经不能买卖”的一个重要方面。
然而,从实际操作来看,如果完全不允许圣经的“买卖”,那么那些负责印刷、装订、运输的机构,他们的运营成本又从何而来?这就会陷入一个悖论。所以,我理解的“不能买卖”,更多的是一种“原则性的约束”,是强调一种“不以牟利为唯一目的”的态度。
在实际工作中,我们确实会遇到一些关于圣经“买卖”的灰色地带。比如,有些website或者平台,会以“代购”或者“服务费”的名义来销售圣经,价格也比一般的印刷成本要高出不少。这个时候,我们就需要审慎判断,这究竟是一种正常的销售行为,还是变相的“炒作”或“牟利”。
我曾遇到过一个情况,某个平台声称是“教会指定合作方”,高价销售圣经,还附带一些“属灵课程”之类的捆绑销售。当时我们对其真实性和价格的合理性产生了疑问,于是深入调查。结果发现,所谓的“指定合作方”并不属实,而且圣经的定价也远超了其应有的成本。这种行为,在我看来,就是违背了“不买卖”的初衷,是对信仰的一种利用。
我们当时的态度是,如果价格合理,并且确实是为了满足信徒的需求,那么以成本价或者象征性收费的方式分发圣经,是完全可以理解的,也是一种积极的传播方式。但如果打着“圣经”的旗号,进行高额的商业牟利,那就另当别论了。
所以,当我们在讨论“为什么圣经不能买卖”时,可能需要超越纯粹的商业逻辑,去理解它背后更深层的意义。这不仅仅是一本印刷品,更是一种信仰的载体,一种精神的寄托。
我个人认为,与其纠结于“能不能买卖”,不如关注圣经的“传播”和“可及性”。如何让更多真正需要圣经的人,能够以合理的方式获得它,这才是更重要的事情。无论是教会的捐赠,还是机构的公益分发,亦或是出版社以成本价销售,都是在为这个目标服务。
在一些情况下,比如大型的宗教展会或者书展,我们也会看到有单位在销售圣经。但通常,这些圣经的价格都比较亲民,而且销售的初衷也是为了满足大众需求,而不是为了赚取暴利。这是一种平衡,一种在商业操作和信仰原则之间的微妙平衡。
回到最初的问题,“为什么圣经不能买卖?”在我看来,这更像是一种“属灵的原则”被赋予了“务实的执行”。原则上,它强调的是一种奉献、恩赐、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传播精神。但在实际操作中,考虑到出版、发行等环节的成本,以及满足广大信徒的需求,一定程度上的“销售”是不可避免的,但这种销售,应该始终围绕着“服务信仰”和“传播真理”的核心,而不是单纯的商业逐利。
所以,下次你再听到“圣经不能买卖”时,不妨多想一层,它可能是在提醒我们,在对待这本书时,应该怀有更多的敬意,更多的谦卑,以及一种超越商业交易的价值判断。这是一种提醒,也是一种引导,让我们在获得圣经的同时,也能体会到它背后那份更深沉的意义。
上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