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东北为什么没落了?”这个问题,我听到太多次了,也琢磨了太久。很多人上来就说,是人才流失,是政策不行,是产业结构单一。这些话,不能说完全错,但总觉得有点隔靴搔痒,没说到点子上。在我看来,这“没落”二字,与其说是真的不行了,不如说是被过去的光环给绑架了,转型速度赶不上时代的步伐,而且,在很多地方,我们还在用老一套的思维去解决新问题。
东北,曾经的共和国长子,工业的摇篮。计划经济时期,国家的重点建设都在这儿。鞍钢、本钢、一汽、哈飞……这些名字,拎出来哪个不是响当当的?那时候,东北的地位,就像现在一线城市里的核心区域,大家都挤破了头想来。工资高,福利好,工作稳定,而且,那种自带的“铁饭碗”属性,让很多人觉得,这辈子就这么稳稳当当过下去了。
这种惯性,是刻在骨子里的。改革开放后,沿海地区起来了,市场经济搞得风生水起,很多年轻人一看,那边机会多,工资高,而且,不像以前那样,一个萝卜一个坑,这里面还有点“能折腾”的空间。于是,人就开始往外走。这还不算什么,最要命的是,思想上的惯性。很多国企,尤其是老一辈的国企,习惯了计划经济下的运作模式,习惯了政府兜底,习惯了效率不高也能活下去。
当市场这只手开始真正发力的时候,很多企业就跟不上节奏了。产品跟不上市场需求,管理跟不上现代化要求,技术更新也慢。这种落差,就成了很多人眼中的“没落”。你想啊,一个曾经辉煌的“老大哥”,突然在新的赛道上跑不动了,大家自然会问,为什么?
说到人才流失,这绝对是个老大难问题。我接触过不少从东北走出去的朋友,他们回到东北,发现很多东西都变了,或者没变,但变得不适应他们的想法了。年轻人出去,不仅是为了更高的收入,更是为了更广阔的天地,更灵活的机制,以及,更公平的竞争环境。
以前,东北的教育资源也不差,培养出来的人才,也都有真本事。问题在于,当他们学成之后,发现留在东北,能发挥的空间有限,晋升通道可能不那么通畅,甚至,很多创新型的企业,在东北的数量都远不如南方。举个例子,我有个侄子,学IT的,在哈尔滨一家国企的技术部门,干了几年,觉得技术更新太慢,项目也比较保守,就去了杭州。他回来跟我说,在杭州,他参加了一个创业公司,几个月的时间,学到的东西比在国企干三年都多。
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,更是发展空间和个人价值实现的问题。如果一个地方,留不住年轻人,留不住那些有活力、有想法的人,那这个地方的发展,自然就会慢下来。而且,人才流失还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:走了的人多了,留在里面的人就更觉得没意思,也更容易产生离开的想法。
东北的产业结构,过去是以重工业为主。这一点,大家都知道。但很多人可能没意识到,这种结构,在新的经济形势下,会带来多大的挑战。重工业,特别是老国企,设备陈旧,技术落后,环保压力大,而且,很多产品,市场需求已经饱和,或者被更先进的技术所取代。
我记得前几年,我们厂也有过一次大的技改,引进了一些新设备,也尝试着开发新产品。但说实话,阻力真的很大。老员工的思想观念没跟上来,配套的供应链也跟不上,最重要的是,管理层很多时候还是习惯了“老一套”的办法,遇到新问题,解决起来总是磕磕绊绊。
而且,现在很多新兴产业,比如互联网、高科技、现代服务业,这些在南方发展得风生水起,但在东北,起步就比较晚,基础也比较薄弱。不是说东北没有这方面的人才,而是,我们缺乏孕育这些产业的土壤,缺乏能够支持它们快速成长的生态。这种产业结构的调整,本身就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,需要时间,需要魄力,更需要对新趋势的准确判断。
营商环境,这个词现在大家都挂在嘴边。但在东北,这个问题确实比较突出。我不是说所有地方都一样,但整体上,很多人还是觉得,这里的营商环境,不像南方那些地方那样“亲商”。
“亲商”,在我看来,不仅仅是政府的优惠政策,更重要的是,办事流程的效率,市场监管的公平透明,以及,对企业家精神的尊重和鼓励。我认识一些老板,他们告诉我,在东北,有时候为了办个事,要跑好几个部门,盖好多章,还要看人脸色。相比之下,在南方,很多事情都可以在网上办,或者一个窗口就能解决,而且,政府部门的态度也更积极。
更别提那些“关系”的问题了。在市场经济下,讲究的是公平竞争,靠的是产品和服务说话。但在一些地方,这种“关系”文化,依然根深蒂固,这对于想踏踏实实做生意的人来说,是一种很大的打击。而且,有时候,对一些创新性的尝试,监管部门的态度也比较保守,生怕出什么问题,结果反而扼杀了创新的活力。
其实,最根本的问题,可能还是思维模式。我们这一代人,很多是计划经济时期成长起来的,习惯了按部就班,习惯了听指挥。但现在的时代,是讲究“用户思维”、“互联网思维”、“迭代思维”的时代。
我经常看到一些企业,还在用老旧的产品宣传方式,还在用陈旧的管理理念,甚至,他们的企业文化,都透着一股“老派”的味道。你想想,在这种情况下,他们怎么可能跟上时代的步伐?怎么可能吸引到那些年轻、有活力的消费者和员工?
就像我们公司,前几年想做一个线上销售平台。这个想法提出来的时候,很多人都觉得没必要,觉得我们厂子口碑这么好,客户都是稳定的,没必要去折腾。结果,等别人都做起来了,我们再去做,就晚了。而且,我们当时尝试去做线上推广,用的方法也很粗糙,效果可想而知。
说到底,东北的“没落”,不是说我们不行了,而是我们还在用过去的经验来衡量现在的世界,还在用过去的规矩来解决现在的问题。我们需要的是一场深刻的观念革新,需要的是对新趋势的敏锐捕捉,需要的是放下包袱,拥抱变化。
其实,东北并非没有出路。国家也在大力支持东北振兴,很多地方政府也在努力改善营商环境,吸引人才。关键在于,我们自己能不能真正地“变”起来。
这就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。首先,要真正解放思想,打破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和体制。其次,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,同时,也要改造升级传统产业,让它们焕发新的生机。再次,要创造一个真正公平、开放、充满活力的营商环境,吸引海内外的人才和资本。最后,也是最重要的,是要培育一种开放、创新、进取的精神,让每个人都愿意为东北的未来去努力。
这话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难。但我相信,只要我们真正认识到问题的根源,并且拿出决心和行动,东北一定能够走出低谷,重新焕发活力。
下一篇
已是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