放款是什么:不止是“把钱打出去”

股票知识 (7) 2025-07-21 00:10:10

放款是什么:不止是“把钱打出去”_https://www.lansai.wang_股票知识_第1张

“放款是什么?”这个问题,看似简单,其实里面门道可多了。我第一次听到这三个字,大概是在刚入行的时候,当时觉得,不就是把银行的钱,或者我们平台的钱,给借款人打过去吗?现在想想,那时候真是太天真了。真正做了之后才明白,这“打过去”三个字,背后牵扯的流程、风险、合规,还有对人性的洞察,都足够写一本厚厚的书了。

放款的本质:信任与责任的转移

从最直观的层面讲,放款就是资金从出借方(银行、信贷机构、P2P平台,甚至是我们个人)转移到借款人手中的过程。但如果仅仅停留在“转移”上,那就太肤浅了。我认为,放款的本质,是信任的转移,更是责任的转移。出借方基于对借款人偿还能力的判断,将资金这沉甸甸的“信任”交出去,同时也就承担了如果对方违约而产生的风险和责任。这个过程,绝不是简单的“拿钱来,打钱走”。

你想啊,每一笔放款背后,都对应着一个需要资金周转的个人或企业。他们为什么需要钱?是为了买房、买车、创业、周转资金?每一种需求背后,都有一个故事,也都有一个潜在的风险点。我们的工作,就是在了解这些故事的同时,评估故事的真实性、风险的可控性。我们不是神,看不透人心,但我们必须通过各种渠道,比如征信报告、流水、流水、甚至是我们自己去实地考察,来尽量接近真相。

我记得有一次,我们放款给一个小微企业,他们提供的材料看起来都挺全的,数据也漂亮。当时我们团队内部也有点分歧,我当时也觉得没太大问题。结果呢?放款后不到三个月,企业就人去楼空了。后来查下来,发现他们提供的流水是伪造的,而且背后还有一些复杂的股权纠纷。那次教训太深刻了,让我明白,材料只是“表象”,深挖背后的逻辑和风险,才是放款的核心功课。

放款前的“三审三查”:不仅仅是形式

我们内部有个说法,叫“三审三查”。说起来有点像流程化的东西,但每一环都至关重要。首先是“审贷”,就是要看借款人提交的申请,是不是符合我们的政策,有没有硬伤。然后是“审权”,就是看抵押物(如果有的话)的真实性和价值,是不是真的属于借款人,有没有其他抵押。最后是“审议”,就是我们内部的审批委员会或者负责人,对整个案子进行最终的评估。这三个“审”,层层递进,目的就是把风险挡在门外。

而“三查”,则更侧重于对事实的核实。第一查,就是收入来源的真实性,你的工资流水、经营流水,是不是真的?是不是稳定?第二查,是经营状况的真实性,如果是企业贷款,那么它的实际经营情况,是不是和报表上展示的一样?会不会有隐藏的负债?第三查,是借款用途的真实性,这笔钱到底是要做什么?是不是合规?有没有被挪作他用?

现在很多机构,尤其是互联网金融平台,追求效率,很多环节都on-line上化、自动化。这无可厚非,可以大大提高效率,降低成本。但是,我总觉得,那些特别依赖大数据模型,而忽略了人工审核和实地核查的,风险反而更高。模型是可以被“喂养”的,那些有心人,总能找到绕过模型的办法。人的经验,尤其是那种“直觉”,有时候是大数据替代不了的。

放款的风险控制:技术与人性的博弈

说到风险控制,这绝对是放款环节的重中之重。我们不仅要看借款人本身的资质,还要关注外部的宏观经济环境、行业政策的变化,甚至是一些突发的社会事件。比如说,某个地区突然出台了严厉的限购政策,那在那个地区专门做房贷的机构,风险就瞬间提高了。

技术在风险控制中的作用越来越大,比如反欺诈系统、大数据风控模型。这些东西确实能帮我们筛掉很多明显的骗贷行为,识别出高风险人群。但它们也不是万能的。我见过不少用“模型”来解释一切的同事,他们似乎忘记了,模型是建立在历史数据上的,它无法预测“黑天鹅”事件。而有时候,那些最危险的欺诈,恰恰是那些“模型”都想不到的,是人性中的贪婪和狡诈与技术手段巧妙结合的结果。

而且,放款的风险控制,不仅仅是在放款前,放款后同样重要。贷后管理,包括对借款人还款情况的监控,对抵押物价值的持续评估,以及在出现逾期时的催收策略,这些都是放款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一部分。你不能说钱发出去了,就万事大吉了。

成功放款的背后:经验、判断与一点运气

做了这么多年,我觉得,一次成功的放款,是技术、经验、制度和一点点运气的结合。技术提供工具,制度提供框架,经验提供判断力,而运气嘛,有时候确实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“好”客户,或者一些“坏”客户恰好被别的什么原因提前暴露了风险。

但归根结底,关键还是在于“人”。一个有经验的审贷员,他能从一个人的言谈举止,从他提供材料的细节,就能感受到很多信息。比如,一个人说话闪烁其词,或者对自己的经营状况含糊其辞,即使他提交的材料完美无缺,我也会多留个心眼。不是说他一定有问题,而是这需要我投入更多的时间去验证。

我也经历过不少“失败的尝试”。比如,过于相信一个客户的“面子”,觉得他看起来很有钱、很有实力,结果最后发现只是个“壳”。或者,因为急于完成业绩,放松了对某些环节的核查。这些都是教训,都让我更明白放款这个事情,不能只看眼前,必须看得长远,要对每一分钱负责。

现在很多平台都在强调“普惠金融”,要让更多人能够获得资金支持。这是好事,但前提是,风险必须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。不能因为追求“普惠”,就把放款的标准降得太低,那样最后受伤的,往往是出借方,也是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。

THE END

Leave a Reply

下一篇

已是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