房价崩盘会怎么样?听听老行家怎么说

期货学院 (4) 2025-08-02 19:03:10

房价崩盘会怎么样?听听老行家怎么说_https://www.lansai.wang_期货学院_第1张

“房价崩盘”,这词儿听着就让人心里咯噔一下。其实,很多普通人一提到这个,脑子里就剩下“大跌”、“所有人都会亏惨”这种二元化的想象。但实际上,情况远比这复杂,也比很多人理解的要“温和”或者“扭曲”得多。

什么叫“崩盘”,每个人理解的不一样

我刚入行那会儿,也觉得“崩盘”就是一夜之间,价格拦腰斩断,市场交易停滞,银行坏账堆积,跟电影里演的一样。但这么多年在市场里摸爬滚打,真见过一些局部区域,甚至一些特定类型物业经历的“下跌”,会发现“崩盘”这个词,对不同人来说,含义差挺远。

对于手里握着好几套房,指望它继续涨,生活水平跟着水涨船高的那种人来说,哪怕是价格跌了10%,20%,那都可能叫“崩盘”了,因为他们的预期破灭了。而对于那些刚需,盼着房价能下来点,能咬咬牙上车的,他们可能觉得价格跌个30%,40%才算“崩盘”,而且是那种“喜闻乐见”的崩盘。

从宏观经济角度看,真正的“崩盘”是系统性的,会影响到金融稳定,就业市场,甚至社会稳定。这种级别的动荡,不是我这种在一线做具体业务的人天天能直接碰上的,但我们能从市场细微的变化中,感受到一些苗头。

局部市场调整的“前车之鉴”

我记得大概十几年前,南方某个二线城市,因为之前炒得太厉害,后来政府一调控,加上一些外围经济因素,那里的房价就进入了一个漫长的调整期。不是说一夜之间价格崩了,而是交易量骤降,新房开盘好几个月都卖不掉几套,二手房挂牌量越来越多,但价格却很难再往上走,甚至不得不小幅让步才能成交。

那时候,很多开发商日子不好过,资金链紧张。一些项目因为拿地成本高,或者工程款支付问题,导致烂尾的也不少。更别提那些买了房,结果房子一直卖不掉,或者租金回报率低得可怜的业主,他们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资产“冻结”了,钱是套进去了,但流动性几乎为零。

我当时有个客户,在那个城市有几套投资性房产,他一直觉得稳赚不赔,结果那几年,他手里那几套房子,总价值虽然没跌得特别离谱,但一年下来,租金收入根本覆盖不了物业费和贷款利息,等于是在“倒贴钱”。而且,他想卖一套,结果发现市场没人接盘,或者给的价格太低,跟他的心理价位差太远,最后只能继续捂着。那种感觉,比直接亏钱还难受,是一种“被套牢”的无力感。

如果“崩盘”真的来了,具体会怎么样?

如果一个城市,甚至全国性的“房价崩盘”发生了,最直接的,就是资产缩水。你手里的房子,账面价值会大幅下降。但这个“缩水”程度,跟你的持有成本、地理位置、房产本身的品质都有关。核心地段、配套好、品质差不多的房子,跌幅可能相对会小一些,或者反弹得快一些。而那些配套不全、远郊或者品质一般的,跌起来可能就更狠。

其次,是信贷风险。银行的贷款是跟房子挂钩的,房价大幅下跌,意味着银行的抵押物价值打了折扣。那些在高位加杠杆买房的人,尤其是那些指望房价上涨来还贷的,一旦房价跌破了他们贷款的金额,银行就会面临坏账风险。这会让银行在放贷时更加谨慎,甚至收紧信贷,进一步打击市场信心。

就业也会受到冲击。房地产及其上下游产业,比如建筑、建材、装修、家居等等,都是吸纳就业的大户。一旦房地产市场大面积下行,这些行业的企业会面临经营困难,裁员潮可能会随之而来,进一步影响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,形成恶性循环。

另外,还会影响到地方财政。很多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金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。房价下跌,土地价格自然也会跟着走低,甚至出现有价无市的情况。这会导致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锐减,可能会影响公共服务的提供,或者不得不削减开支。

“硬着陆”与“软着陆”的区别

我们常常听到“硬着陆”和“软着陆”的说法。在我看来,真正的“崩盘”更像是“硬着陆”。就是价格快速、大幅下跌,市场信心丧失,经济出现明显下滑。而“软着陆”,可能是在一段时间内,价格横盘整理,甚至小幅阴跌,交易量低迷,但整体金融系统保持稳定,经济不会出现剧烈动荡。

我个人觉得,国内的房地产市场,经历过很多轮的周期,不太可能出现那种瞬间“崩塌”的极端情况。政府的调控手段,包括金融政策、土地政策、税收政策等,都会尽量避免出现系统性风险。更可能的情况是,不同城市、不同区域、不同类型物业的“分化”会更加明显。一些前期涨幅过大、基本面支撑不足的区域,可能会经历一段较长时间的调整,价格出现明显回落。

但对于核心城市、优质地段的房产,只要人口流入趋势不改,需求支撑还在,即使有调整,幅度也可能相对有限,而且会更快地企稳反弹。所以,笼统地说“房价崩盘”,不如具体分析某个区域、某种情况下的可能性和影响,这样才更接近市场的真实情况。

泡沫是如何形成的,又该如何应对

泡沫的形成,往往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,包括宽松的货币环境、过度的信贷扩张、投机炒作情绪、以及一些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。当市场预期房价会持续上涨,这种预期本身就会驱动更多资金涌入,进一步推高价格,形成一种自我实现的循环。

应对这种局面,从个人角度看,最根本的还是理性看待房地产的投资属性。不要把房产看成是唯一或者最稳妥的致富手段,分散投资,保持现金流的健康,比什么都重要。如果说有什么“实操经验”可以分享,那就是“别跟趋势对抗”,但更重要的是,“别被短期情绪裹挟”,保持独立思考,看清资产的真正价值,而不是被市场上的喧嚣淹没。

我记得在我刚开始接触房地产的时候,听过一些前辈说过一句话:“买房不是买个数字,而是买个生活。”这句话现在听起来,可能有些朴素,但在很多时候,它提醒着我们,房地产的本质是满足居住需求,投资属性是附加的。当投资属性被过度放大,甚至脱离了居住的本质,风险就已经在悄悄积聚了。

THE END

发表回复

下一篇

已是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