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熊市时间多久?”这绝对是投资者最常问、也最头疼的问题之一。但坦白说,这个问题本身就有点陷阱。好像只要能算出来,就能在熊市里全身而退,或者提前抄底。我接触过的客户,包括我自己早年刚入行时,都栽在这个“精确”的思维里,总想找个万能公式。但实际操作下来,会发现市场哪有那么乖。那些所谓的“规律”,往往只是事后诸葛亮,真到了熊市里,就没那么好使了。
咱们先聊聊这个“时长”的问题。很多人觉得熊市就是一段一段的,比如A股历史上有没有多少次超过两年的大熊市?或者美股最近一次熊市持续了多久?这些数据确实能查到,但问题在于,这些“历史经验”在新的周期里,可能就变得不那么有指导意义了。比如,2008年那次金融危机,全球联动效应很强,市场下跌的深度和持续时间都非常惊人。而像2018年左右的局部调整,可能就是因为特定政策或者地缘政治事件引发的,很快就过去了。
真正让人痛苦的,往往不是熊市的长度,而是那种“看不到头”的煎熬。市场跌了10%,大家觉得还能接受,可能还有反弹;跌了20%,进入技术性熊市,恐慌情绪开始蔓延;但一旦跌幅到了30%、40%,甚至更多,那种心理压力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。而且,熊市里也不是一路跌到底,中间总会有几次像样的反弹,把那些“抄底”的人又套进去,然后再跌。这种“假反弹”反而加剧了市场的分歧和痛苦。
所以,与其去纠结一个具体的“天数”或“月数”,不如关注熊市背后的驱动因素以及市场情绪的变化。当经济基本面出现系统性风险,比如债务危机、高通胀失控、或者战争冲突,熊市的根基就可能非常深厚。反之,如果只是周期性的盈利下滑或者估值调整,熊市的“肺活量”可能就没那么大。
我个人比较倾向于从更宏观的经济周期和市场情绪周期去理解。比如说,很多时候,大宗商品价格的拐点、利率的变化、以及企业盈利的下行趋势,这些都是熊市来临的信号。当然,这些信号也不是绝对的,总有滞后性或者会“假信号”。但如果几个关键指标同时指向一个方向,那就要高度警惕了。就像我们做投资,不可能只看一个指标就下结论,都是要综合分析的。
我还记得大概在2021年底到2022年初那段时间,很多市场人士都在讨论“加息周期”和“通胀见顶”的问题。当时,很多资产价格已经很高了,流动性又在收紧,感觉就是风雨欲来。一些有经验的基金经理,在那之前就悄悄降低了风险敞口,甚至开始布局一些防御性资产。而那些还在追逐高增长、高估值的公司的人,后来日子就比较难过了。这就是对周期判断的差异,直接影响了结果。
熊市的“长度”跟它开始的原因也有很大关系。如果是那种由结构性问题引发的,比如金融体系出了大窟窿,那恢复起来可能就需要很长时间,熊市自然就拖得长。如果是单纯的估值泡沫破裂,只要基本面没坏,市场可能跌到位了,反弹也就快一些。举个例子,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,很多科技公司消失了,但整个经济体系还在运转,之后很快就有了新的增长点。
再说说情绪。熊市最可怕的,往往是情绪的惯性。一旦市场形成了“跌”的共识,就算有反弹,大家也会觉得是“诱多”,然后争相卖出。这种“恐慌性抛售”往往是熊市最黑暗的时期,价格跌得比基本面本身所需要的还要狠。我在前几年碰到过一个情况,当时某热门行业因为政策调整,股价一下跌了20%,很多人就慌了,觉得要“完了”,纷纷卖出。结果呢?市场并没有那么悲观,但因为卖的人太多,价格就一路跌到了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低点,很多优质公司都被错杀了。
这种情绪的蔓延,就是熊市“自我实现”的过程。价格跌得越狠,越会打击信心,导致更多人卖出,从而进一步压低价格。所以,要判断熊市的长度,也得看市场情绪什么时候能“降温”,什么时候大家不再那么绝望。有时候,一个重大利好消息,或者一段时期内都没有坏消息,都可能改变这种情绪的走向。
但是,情绪的扭转也需要时间,而且往往伴随着市场的剧烈波动。那种“V型反转”的熊市,通常是因为外部冲击快速解除,比如疫情突然得到控制,或者某项技术突破性进展。但大多数情况下,情绪的修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,需要反复确认。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投资者在熊市里会觉得特别煎熬,感觉市场总是在跟自己作对。
既然“熊市时间多久”这个问题本身就没标准答案,那我们该怎么办?我的经验是,与其去猜测时间,不如专注于“如何活下去”和“如何抓住反弹”。第一,控制仓位,绝对不能满仓操作,尤其是在市场出现明显转向信号的时候。分散投资也是关键,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。
第二,保持对基本面的关注。熊市里,业绩依然是硬道理。那些即使在熊市中依然能保持盈利增长,或者受影响较小的行业和公司,反而可能成为避风港。这类资产在熊市末期,往往会率先企稳回升。
第三,利用熊市进行“价值投资”。很多被错杀的优质资产,在熊市低点时,价格可能远低于其内在价值。这时候,如果能有足够的现金流,适当地、有策略地进行布局,等牛市来了,往往能获得不错的回报。不过,这需要非常扎实的分析能力和极大的耐心。我见过一些朋友,就是在2008年底,2018年底这种市场极度悲观的时候,坚定地买入一些被低估的好公司,后来都赚了不少。
最后,也是最重要的一点:保持心态。熊市总是会过去的,关键在于你在熊市里做了什么,以及你有没有在熊市结束后,还能站在牌桌上。别想着一步到位,也别被短期的涨跌扰乱了心绪。很多时候,最简单的策略,比如定期定额投资,反而能帮助你平滑市场波动,并且在市场低迷时,累积更多的低成本筹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