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新三板到底属于哪个交易所?”这个问题,我听过太多遍了,尤其是在跟一些刚接触资本市场的朋友聊天时。大家习惯了A股有上交所、深交所,港股有港交所,美股有纳斯达克、纽交所,一时间摸不着新三板的“门道”,觉得它是个独立的、野生的存在。但其实,这中间的理解,可能稍微有点偏差。新三板,它不归属于上交所或深交所,但它确实有自己一套相对独立的运营体系,并且这个体系是受到监管的。
要说清楚“新三板属于哪个交易所”,得先理解新三板的定位。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“交易所”,而是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,通常就简称“全国股转公司”。这个公司,是证监会直属的事业单位,负责运营新三板这个场子。所以,从机构的层级上来说,它跟上交所、深交所这些公司制法人是不一样的。但从功能上讲,它承担的就是为中小企业提供股份转让、融资的平台,这跟交易所的核心职能是高度契合的。过去有人会混淆,觉得它跟地方性的股权交易中心一样,或者干脆是个“野鸡”市场,这其实是很片面的。它是在国务院和证监会的直接领导下,作为国家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重要一环。
我记得刚开始做新三板项目的时候,跟一些券商的朋友交流,大家也经常在讨论这个“归属”的问题。毕竟,在投资者关系、信息披露、交易规则上,新三板确实和主板、创业板有挺大区别。很多人会觉得,既然不是上交所、深交所,那是不是就没那么“正规”?但事实是,正是因为服务对象不同,监管要求和市场逻辑也需要差异化。新三板的设立,就是为了解决大量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,它的门槛相对较低,交易机制也更灵活。这种灵活性,也带来了它自身的挑战,比如流动性问题,这是很多挂牌企业和投资者会抱怨的点。
从实际操作层面来看,我们对接的是全国股转公司,所有挂牌的申请、信息披露、交易指令,都是通过全国股转系统来完成的。它有自己的交易规则,有自己的市场指数,有自己的监管部门。所以,与其问“新三板属于哪个交易所”,不如理解它是一个由证监会领导、全国股转公司运营的,独立于上交所、深交所但同属资本市场体系的交易场所。它就像是资本市场里的一个“专科医院”,专门服务于那些在主板、创业板难以获得融资的中小企业。
全国股转公司,作为新三板的“主办方”,它扮演的角色非常关键。它不仅是交易的撮合者,更是规则的制定者和市场的管理者。日常我们接触的,包括企业挂牌前的辅导、申报材料的提交、信息披露的审核,以及挂牌后的交易结算、风险监控等等,都是由全国股转公司来负责的。他们有专门的部门,比如挂牌业务部、交易监管部等等,体系是相当完整的,并不比上交所、深交所的运作来得“简单”或者“不规范”。
而且,为了适应市场发展,全国股转公司也在不断地改革。从最初的“协议转让”,到后来的“集合竞价”,再到现在的“做市交易”和“竞价交易”并行,每一步改革都牵动着市场参与者的神经。我亲身经历过几次规则的变动,比如引入做市商制度,刚开始大家都很不适应,觉得增加了交易成本,但长期来看,它确实提升了部分股票的流动性。还有精选层的设立,以及后来的北交所改革,都是全国股转公司在推进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、分层分类监管方面的重要举措。
最直接的感受是,跟全国股转公司打交道,效率和专业性都挺高的。他们有自己的系统平台,信息披露的要求也很明确,只要按照规定来,流程还是相对顺畅的。当然,中间也会遇到一些审批上的细则问题,需要我们根据他们的要求去完善,这跟任何一个负责任的监管机构或交易平台都一样。所以,他们不是一个模糊的存在,而是清晰地在那里,负责着一个巨大的市场。
很多人会把新三板和科创板、创业板放在一起比较,甚至混淆。这也很正常,毕竟它们都是服务于创新型、成长型企业的。但实际上,它们的定位、上市门槛、交易规则都有明显的区别。科创板更侧重于“硬科技”,要求非常高;创业板则更侧重于成长性。而新三板,尤其是在改革之前,它的定位更广泛,只要是符合条件的“中小企业”,就有机会挂牌。当然,随着精选层和北交所的设立,新三板也在不断地“升级”和“分层”,向着更专业、更高标准的市场迈进。
我记得有一次,我们有个客户,业绩不错,但因为公司治理结构还在完善中,或者说,它在主板上市的条件还够不上,但又急需融资扩张。这时候,新三板就成了一个很好的选择。它的挂牌门槛相对较低,对公司的盈利要求也更灵活。虽然这几年市场上有声音说新三板的估值不如创业板,或者流动性不如创业板,但从融资和企业成长的角度看,它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跳板。很多企业就是通过新三板实现了规范化运营,找到了后续发展的资金,最终实现了更大层面的跨越。
而且,新三板的改革也是一直在进行的。从最初的“三板市场”,到“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”,再到后来我们熟知的“新三板”,中间经历了几次重要的调整。特别是设立了交易、展示、服务、监管功能,并且在2020年开始实施了分层管理和交易制度改革,引入了集合竞价和做市商制度,这些改革都让新三板越来越接近一个真正的“交易所”形态。虽然它不叫“交易所”,但它的功能和作用,已经远远超过了很多传统意义上的交易场所。
在实际操作中,我们接触到的“对手方”就是全国股转公司。无论是申请挂牌,还是后续的信息披露,我们都要遵循全国股转公司的规则和指引。比如,企业挂牌前,需要聘请专业的券商进行辅导,准备一套非常规范的财务和法律文件。这些文件,都要提交给全国股转公司审核。审核通过后,才能在他们的系统上完成挂牌手续。这个过程,和申请A股上市的主板、创业板,在流程上有很多相似之处,但细节上又有区别。
我遇到过一些误区,比如有人会觉得,只要挂了新三板,就可以随便交易了。其实不是。新三板有三类投资者门槛,普通投资者要参与交易,需要满足一定的资产和投资经验要求,这个门槛比主板是要高的。另外,关于信息披露,新三板的要求也非常严格,定期报告、临时报告,都有明确的规定,一旦违规,处罚也是相当严厉的。这些细节,都是全国股转公司在监管执行层面的体现。
还有一次,我们有个项目,在挂牌过程中,因为某个细节问题,被全国股转公司要求补充材料,并且进行了问询。当时我们觉得有点突然,但经过沟通,发现他们对公司的经营情况、财务数据,甚至是一些关键合同的细节,都进行了深入的了解。这恰恰说明,虽然新三板的门槛相对较低,但它的监管并不是“走过场”,而是非常认真和细致的。这种专业化的管理,也是保证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。
谈到新三板,就不得不提北交所。很多人也问,北交所和新三板是什么关系?简单来说,北交所就是新三板的“升级版”或者说“主板化”。原来新三板的“精选层”公司,直接转设成了北交所上市公司。而新三板的其他层级,比如创新层、基础层,依然存在,为更多中小企业提供服务。所以,新三板作为一个整体,其最优质的部分,已经进入了北交所这个更高级别的资本市场。这并不意味着新三板就没有了意义,而是它在继续扮演着“蓄水池”和“孵化器”的角色。
我个人认为,北交所的设立,是国家对资本市场服务中小企业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。它让更多有潜力的企业,能够在一个更专业、更规范、流动性更好的市场获得发展。同时,新三板的其他层级,也依然是为大量中小企业提供融资、并购、股权激励等平台。我们现在接触一些企业,如果暂时不符合北交所的条件,但有挂牌新三板的需求,我们依然会推荐。因为新三板的实践,能够帮助企业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,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。
从实际操作来看,我们接触全国股转公司的同事,他们也在积极推动新三板和北交所的衔接。比如,有些新三板企业,在达到一定条件后,可以直接申请转到北交所。这个过程中,全国股转公司提供了详细的指引和支持。所以,我们可以理解为,新三板和北交所,它们是属于同一个“体系”下的不同层级,都是服务于不同阶段、不同需求的中小企业。这种分层分类的管理,正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。
总而言之,关于“新三板属于哪个交易所”这个问题,更准确的理解是,新三板是一个由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公司运营的、在证监会领导下的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,它不属于上交所或深交所,但它是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,并且随着北交所的设立,其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和升级。
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