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如何提高成交量?”这绝对是销售圈子里永不过时的话题,也是很多老板最关心的问题。但说实话,我见过太多人把这个问题想得太简单,总觉得是销售技巧不够,或者产品推介不够卖力。其实,成交量这东西,说到底,是一场关于信任和价值匹配的博弈,而很多时候,我们恰恰在这最核心的地方出了偏差。
我刚入行的时候,也犯过这种错,总想着把产品功能掰开了揉碎了讲,觉得客户听懂了就自然买了。结果呢?客户听得云里雾里,或者觉得我说的都是隔靴搔痒,根本没戳中他们的痛点。后来我才明白, 如何提高成交量 ,第一步不是怎么说,而是怎么问。有效的提问,能让你真正了解客户的需求、痛点、顾虑,甚至他们潜在的、自己都没意识到的需求。
比如说,我们卖的是一款提高工作效率的软件。以往我可能会直接介绍软件的自动化流程,比如“我们的系统可以自动生成报告”。但现在,我会先问:“您目前在报告生成上最耗费时间和精力的是哪个环节?”、“您觉得目前的报告生成方式,对您的日常决策有多大影响?”、“如果报告生成时间缩短一半,您觉得对您团队的整体产出会有多大改变?” 这种问题,看似绕远,实则是在引导客户自己去思考问题,去衡量解决方案的价值。
而且,提问的顺序也很重要。不能上来就问“你有什么问题”,那样太泛。可以先从大的业务场景聊起,再逐步聚焦到具体的环节。比如,先问“您公司目前的业务增长情况怎么样?”,然后顺着“哪些方面是您觉得制约增长的关键因素?”,再到“在这些因素里,有没有哪些工作流程可以通过优化来提升效率?” 这样层层递进,客户更容易敞开心扉,你也能更准确地把握他们的真实需求。
有时候,一个好的问题,比十句漂亮的介绍更能打动人。这不仅仅是为了获取信息,更是为了建立一种“我在认真倾听、我关心你的业务”的信号,这是信任的基础。
问清楚了客户的需求,接下来就是怎么把我们的产品或服务跟他们的需求连接起来,并把这种连接带来的“价值”清晰地呈现出来。这里的“价值”,不是你产品有多少功能,而是这个功能能给客户带来什么好处。我见过很多公司,在做产品演示的时候,上来就是罗列各种技术参数,什么“支持X种接口”、“数据处理速度每秒Y兆”,听得人头疼。这对于非技术背景的决策者来说,毫无意义。
我们应该做的是,把这些技术指标转化为客户能理解的、看得见的收益。还是拿那个效率软件举例。如果客户说,他们现在每个月花在手工录入数据上的时间是40个小时,那么你就应该计算,通过你们的软件,这40个小时能省多少钱(按人时成本算),能减少多少错误率,又能让员工把这节省出来的时间去做什么更有价值的事情(比如拓展新客户、提升产品研发)。
我有个客户,曾经在推销一个CRM系统的时候,总是强调系统的“云端部署”、“数据加密技术”。客户听了之后,反应平平。后来,我们一起调整了策略,把重点放在了“通过CRM系统,客户的销售线索转化率平均提升了15%”、“减少了30%的销售人员重复无效沟通时间”、“让销售团队能够更聚焦于高潜客户,从而在六个月内新签合同金额翻了一倍”。你看,这种直接量化的结果,谁能不心动?
有时候,甚至可以设计一些场景模拟,让客户亲身体验“改变”带来的好处。比如,让他们在一个模拟的流程里,体验一下原本需要半天的工作,现在只需要半小时就能完成。这种“亲身经历”的价值,比你说的任何话都更有说服力。
我们经常说“信任是成交的基础”,但很多人对“信任”的理解太模糊了。在我看来,信任不是一句“我们很可靠”就能建立的,它体现在销售过程中每一个细微之处。这包括你的专业度、你的承诺,甚至你对细节的关注程度。
举个例子,如果我们承诺了客户在24小时内回复所有问题,那么就一定要做到。哪怕问题本身很简单,也要认真回复。如果遇到暂时无法解答的问题,也要及时告知客户“我正在跟进,稍后会给您答复”。这种及时的、负责任的沟通,是在一点点积累客户的信任。
还有,关于产品演示或方案介绍,细节的完善程度非常重要。我见过一些销售,做出来的PPT错别字连篇,图表数据含糊不清,甚至逻辑跳跃。你想想,连展示方案都这么不严谨,客户怎么敢把自己的业务托付给你?所以,确保你提供的所有资料,无论是演示文稿、报价单还是合同,都专业、准确、清晰。这是一种对客户尊重的表现,也是对自己产品和服务负责的态度。
另外,关于售后承诺和保障,也要说清楚、做到位。很多时候,客户犹豫不买,不是因为价格,而是担心后续的服务跟不上,或者产品出现问题了没人管。所以,在介绍产品的时候,就把质保政策、退换货流程、技术支持体系等都讲明白。例如,如果我们的website上面能清晰展示“7x24小时on-line客服”、“一年内无限次免费技术升级”,这些都是在给客户吃定心丸,让他们在buy前就没有后顾之忧。
成交的路上,永远不会一帆风顺,客户的顾虑就像路上的石头,总会碰到。重要的不是避免这些顾虑,而是如何去处理。我遇到的最常见的顾虑,无非就是“价格太高”、“决策周期长”、“现有系统已经够用了”之类的。
对于价格,我前面提到了,不是直接降价,而是要把价格和价值挂钩。如果客户觉得价格高,问清楚是“绝对价格高”,还是“相对于他们预期的价值来说高”。如果是前者,我们可以提供分期付款、租赁等方案。如果是后者,就回到价值呈现上,用更具体的ROI(投资回报率)来证明物有所值。
“决策周期长”是个普遍问题。这个时候,千万不要催促。而是要理解,大项目、大决策,客户确实需要时间。你可以做的是,帮助他们梳理决策流程,提供他们需要的信息,甚至帮助他们写内部的评估报告,打通他们内部的决策链条。有时候,你不仅仅是在卖产品,你还在帮助客户做内部的“项目管理”。
至于“现有系统已经够用了”,这其实是客户对改变的惯性抵触。这时,你需要做的不是否定他们的现状,而是帮助他们看到“更好”的可能性。可以分享一些同行业、类似体量的公司,通过采用你们的解决方案,在哪些方面实现了突破,或者避免了哪些潜在的风险。用事实说话,让客户意识到“够用”不等于“最优”,而“更好”是可以实现的。
有时候,客户的顾虑,恰恰是他们内心对解决方案的“好奇”和“期待”的另一种表达。处理得好,这些顾虑反而能成为推动成交的契机。
很多销售,在一次沟通不成功后,就轻易放弃了。这绝对是 如何提高成交量 的大忌。我们经常说“成交可能发生在第N次接触”,这很有道理。不是所有客户第一次就能做出决定。
持续跟进,不是无休止的骚扰,而是要有策略、有价值的跟进。比如,你可以定期发送行业报告、最新产品动态、客户成功案例。这些信息,既能让客户保持对你的关注,又能不断强化你们的价值。而且,跟进的内容要个性化,结合之前沟通中了解到的客户具体情况,而不是千篇一律地群发。
我记得有个客户,我们跟他聊了半年,中间几次都快要签合同了,但因为内部原因都黄了。我们没有放弃,而是保持着contact,每隔一两个月,就发一些我们新开发的、可能对他们有帮助的功能介绍。最后,在一次市场风向变化后,他们主动contact我们,因为之前我们提供的那些信息,让他们看到了应对新挑战的可能。这次,合同顺利签了。
在跟进的过程中,要时刻关注客户的“buy信号”。比如,客户开始询问合同细节、付款方式,或者开始跟你的同事接触,这些都是积极的信号,表明他们正在朝成交靠近。这时候,就要抓住机会,适时推动。但也要有分寸,别显得太着急,以免适得其反。
最后,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,就是要学会用数据来分析和优化我们的销售过程。我们很多时候依靠的是“感觉”,但“感觉”不可靠。通过数据,才能发现问题,才能知道我们的努力方向是否正确。
比如,分析不同销售渠道的转化率,看看哪个渠道进来的客户更容易成交。分析不同销售人员的业绩,找出优秀销售的共性,并推广学习。分析客户咨询的热点问题,看看哪些问题是我们的产品或服务需要改进的。分析客户在哪个销售阶段流失最多,找出这个阶段的症结所在。
拿我们公司自己来说,我们有一套自己的CRM系统,里面记录了每一次客户接触的细节、沟通内容、意向程度等等。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,我们能清楚地看到,哪些类型的客户更容易被我们打动,哪些销售话术的转化率更高,哪些行业是我们应该重点拓展的。比如,我们曾经发现,对于某类新兴行业的客户,如果我们在一开始就强调“定制化服务”的灵活性,成交率会明显提高。这个洞察,就是从大量的数据分析中得出来的,而不是凭空想象。
所以, 如何提高成交量 ,归根结底,是不断地学习、调整、优化自己的销售策略和方法。而数据,就是帮助我们进行这一切的最佳工具。它能让我们的决策更加理性,也更有方向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