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非吸侦查要多久?” 这个问题,估计是每天都有人问。我跟不少同行聊过,也自己办过案子,说实话,这个问题太笼统了,就像问“盖房子要多久”一样。没法一概而论。很多时候,公众或者刚入行的年轻同事,总觉得侦查就是盯着一个人,收集证据,然后抓人、起诉。但实际操作起来,尤其是面对“非吸”,那复杂程度,简直是天壤之别。
先说说“非吸”为啥那么难办。它跟一般的抢劫、盗窃案不一样,很多时候,犯罪手法非常隐蔽,而且涉及的人群非常广。参与者可能来自各行各业,资金流向更是盘根错节。你得一点一点去梳理,从最开始那个拉人头、承诺高收益的“点”,往外一层层剥。这中间,牵扯到的资金量可能是天文数字,证据链的形成,需要的不仅仅是耐心,更需要细致到极致的分析能力。
举个例子,就说那种搞“虚拟货币”、“区块链”的,一开始可能就是个PPT,承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回报。等你真正去侦查,发现它可能已经通过层层包装,把钱洗到了境外,或者通过复杂的交易体系,把钱分散到无数个账户里。你追踪一个账户,可能背后又是十个、几十个。这玩意儿,比大海捞针还要难。而且,很多时候,当事人也未必知道自己是在犯罪,他们可能也是被“发展”进来的,自己也赔了钱,这种情况下,怎么界定?侦查方向就得更明确,得区分主犯、从犯,以及那些真正受害的参与者。
还有,就是时间。时间是zuida的敌人。一旦发现苗头不对,如果你反应慢了,那些人可能已经卷款跑路,证据也销毁得差不多了。就算我们反应快,要固定证据,要评估损失,要核实每一个受害人,这个过程本身就需要大量的时间。所以,问“非吸侦查要多久”,其实就是在问,我们有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,把这个错综复杂的案子彻彻底底地弄清楚。
侦查过程中,最耗时、最关键的,无疑是证据链的构建。对于“非吸”案件,这不仅仅是收集银行流水那么简单。你需要从最开始的宣传资料、合同协议,到后来的资金往来记录、服务器日志,甚至参与者的聊天记录、通话记录,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放过。
我记得有个案子,一个P2P平台,看起来规模挺大,承诺的收益很高。我们一开始就介入了,但你知道,这种平台,数据量非常庞大。光是把服务器里的原始数据提取出来,就要花很长时间,而且数据格式可能非常混乱。然后,还要进行数据清洗、关联分析。我们得找出哪个是真实的交易,哪个是虚假的流水,哪个是为了掩盖真实目的而故意制造的“烟雾弹”。这个过程,我们团队几个人,连续熬了几个月,白天处理现场,晚上回来分析数据,感觉眼睛都要瞎了。
而且,很多信息还需要境外取证,或者跟其他省份的公安机关协作。你想想,去香港、去新加坡,甚至更远的地方调取证据,那过程有多复杂?中间隔着的是法律、语言、文化,还有时差。每一次的协作,都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沟通。即使是国内,跨省调取证据,也需要层层审批,对方的配合程度也影响着进度。所以,有时候,你明明知道证据在哪里,但就是因为程序上的问题,或者对方配合不够,耽误了时间。
在“非吸”案件的侦查中,账户冻结和资金追缴是刻不容缓的。一旦发现资金链断裂的迹象,或者有重大嫌疑人准备转移资产,我们必须第一时间采取行动。但问题是,你要冻结多少账户?冻结哪个账户?这都需要我们对案情有一定程度的把握。
早期介入,侦查早期,我们可能对整个资金流向还没有完全摸清。如果你过早地大面积冻结账户,可能会误伤一些无辜的参与者,或者导致一部分尚未被发现的资金被转移。但如果你等得太久,那些主犯可能已经把钱转移到你看不到的地方,甚至已经“洗白”了。所以,这中间的平衡很难掌握。什么时候出“冻结令”,冻结到什么程度,这都需要办案民警根据自己的判断来决定。
我曾经遇到过一个情况,一个平台刚开始崩盘,我们已经掌握了几个核心账户,准备去冻结。结果,新闻报道一出来,恐慌情绪蔓延,很多人开始急着提现,资金瞬间就分流到无数个个人账户里。等我们后续再去追踪,很多钱已经通过各种渠道消失了。这种情况下,案件的侦破难度和追缴的难度,都会呈几何级数上升。所以,从这个角度看,非吸侦查要多久,某种程度上也取决于我们信息获取的灵敏度和决策的果断性。
法律上对于侦查有期限的规定,比如刑事侦查阶段,有几个月的时间限制。但是,“非吸”案件的复杂性,往往会让这个期限显得捉襟见肘。很多时候,我们会在规定期限内申请延长侦查期限。这不是因为我们办事效率不高,而是因为案件本身的复杂性,确实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查清事实,固定证据。
我们不能为了赶在期限内结案,就草草了事,把一些关键的证据链断开,或者把一些重要的嫌疑人漏掉。那样的话,不仅对不起那些受害的群众,也无法做到真正的公平正义。所以,在这种情况下,申请延长侦查期限,是保障案件质量,确保侦查到位的一个必要手段。
当然,我们也在不断学习和改进。利用科技手段,比如大数据分析,可以极大地提高我们发现和追踪资金流向的效率。一些智能化的取证和分析工具,也能帮助我们更快地梳理庞大的数据。我们也在加强与金融机构、通信运营商等部门的合作,争取在信息获取上更加顺畅。但即便如此,面对“非吸”这类新型、复杂的犯罪,侦查的时间和精力投入,依然是巨大的。
我遇到的实际情况是,很多时候,所谓的“侦查时间”,是根据案件的初期情况来判断的。比如,如果一个“非吸”案,涉及的资金量不大,参与人数不多,犯罪模式比较单一,那侦查进度可能会相对快一些。但如果像前面说的,一个大型的金融诈骗平台,涉及全国甚至境外,成千上万的受害者,那这个过程,几年都不一定能完全侦办完毕。
这里面,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,就是“人”。一个经验丰富的侦查员,他能够快速地抓住案件的要害,能够高效地组织力量,能够准确地判断方向。而如果团队的整体经验不足,或者人员不稳定,那侦查的时间就会拉长。我也看到过一些年轻的同志,他们很努力,但因为缺乏经验,在案件的初期判断上出现偏差,导致侦查方向走了弯路,最后不得不重新来过,这无疑就增加了侦查时间。
所以,与其问“非吸侦查要多久”,不如关注我们有没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,用最专业、最有效的方式,去收集证据、追缴赃款、惩处犯罪。这个过程,没有标准答案,只有我们不断努力去逼近那个“公正”的答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