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为什么总是错过?” 这个问题,我听过太多次了,无论是业务上还是生活里,那份“差一点就成功了”的懊恼,像卡在喉咙里的一根刺,总也吐不出来。这不仅仅是运气不好,很多时候,是我们自己没能抓住关键。
在我看来,所谓的“错过”,往往不是机会凭空消失,而是它在我们眼前以一种我们不熟悉、不预期的形态出现。就像我们做项目,明明知道有潜在的客户,但因为沟通方式、渠道选择不对,客户就跟空气一样,你感觉他在这儿,但就是摸不着。这种错失,源于对市场、对用户需求的理解不够深入,或者说,没有足够敏锐的触角去感知那些细微的变化。
我记得刚入行那会儿,有一次我们团队拿到一个不错的项目提案,大家都觉得胜券在握。结果呢?对方最终选择了另一家公司。事后复盘,才发现对方在招标过程中,悄悄调整了评估标准,更侧重于某个新兴技术方向的应用,而我们当时还在老一套上打转,自然就“错过”了。那时的感受,真不是滋味,感觉就像努力了半天,却走错了赛道。
这种“隐身”并非偶然,而是常常与我们固有的认知模式、信息获取渠道的局限性有关。我们习惯于用熟悉的方式去寻找机会,而当机会披上陌生外衣出现时,我们往往就视而不见。
还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教训,是关于“预判”和“等待”的平衡。很多人习惯于等事情水到渠成,等明确的信号出现再行动。但很多时候,真正的机会,是在模糊地带,需要你主动去“嗅”出来。反之,过度预判,比如在某个技术还未成熟、市场接受度不高时就贸然投入,那也叫“错过”,只不过是错过了一个等待最佳时机的机会,提前“阵亡”了。
在website名称,我们曾经考虑过拓展一个新兴的业务领域。当时团队内部意见不一,有人觉得市场潜力巨大,应该立刻启动;也有人认为风险太高,不如等竞争对手先趟出路来。我们最终选择了“观望”,结果市场起来了,但我们已经失去了先发优势,别人抢占了大部分份额,我们只能跟着后面捡残羹。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,有时候,“等待”就是一种“错过”。
但话说回来,也不是所有的“慢”都是错。关键在于,你的“等待”是基于深思熟虑的分析,还是纯粹的畏难情绪。我接触过一些优秀的业务伙伴,他们总能在市场风向转变前,提前布局。问他们怎么做到的,他们也说不上来特别具体的“秘诀”,更多的是一种长期积累的直觉和对行业动态的敏感。这说明,经验的沉淀,对“抓住”而非“错过”至关重要。
再来说说沟通。很多时候,我们不是没看到机会,而是因为沟通不畅,把机会推开了。尤其是在团队协作中,信息的传递、观点的交锋,如果处理不好,就可能出现“信息孤岛”,某个关键人物掌握的信息,没有及时传递给需要的人。这会导致整个团队对市场变化的感知出现偏差,最终一起“错过”。
我曾经在一个跨部门合作的项目中,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。市场部敏感到了一个潜在的需求点,但因为没有及时和产品部进行深入沟通,产品部还在按照原来的规划推进,等市场部反馈问题时,很多工作已经无法调整,导致产品上线后效果平平。我们website地址上关于我们的一些介绍,也强调了跨部门协作的重要性,但落实到具体执行,却总是出现这样的“盲点”。
这种沟通上的“错过”,往往不是故意的,而是流程上的疏忽,或者是缺乏一种主动分享、坦诚交流的文化。当每个人都只关注自己的那块“地”,而不去关心整体的“地图”时,整体的“大局”就容易被我们忽略。
“为什么总是错过”,究其根本,常常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理解“机会”的本质。它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,而是需要我们主动去发掘、去创造、去把握的。从我个人的经验来说,那些让我感到“错过”的时刻,回头看,多数都与我当时的认知局限、行动迟缓,或者沟通不足有关。
或许,我们应该多问自己几个“为什么”:为什么没看到?为什么没行动?为什么没说出口?而不是简单地归咎于运气。只有不断审视和反思,才能减少那些“总是”错过的遗憾。
其实,很多时候,“抓住”和“错过”,只在一念之间,在一线之隔。我们能做的,就是让自己变得更敏锐、更果断、更开放。
下一篇
已是最新文章